全文阅读
摘要:通过查阅近几年来的有关研究、新闻报道,我们发现环境污染引发的恶性事件接连不断,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承受着污染的后果。本文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乡村工业污染背景下,村民进行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了解和认识,并对这些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和评述。
关键词:工业污染;行为选择;影响因素
作者简介:王冠,本科,南京农业大学社会学系,研究方向:社会学;谢菁菁、王玮,南京农业大学。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06-201-02
一、前言
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国家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李干杰在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说:“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形势严峻,污染排放总量大,工业污染、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加剧,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的污染防治和环保工作到了必须要抓的时候。”可见农村环境问题已被提上日程,刻不容缓。农民作为生存主体,在环境污染面前有着最深刻的感受,他们对乡村环境污染的关注和参与程度直接影响到乡村环境的治理状况,同时也影响到乡村经济、社会、政治、资源、人口的可持续发展。虽然不同的村落因为工业发展的程度不同,环境污染的程度不同,村民行为选择不同,但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都不同程度地对村民日常生活产生了切实的影响。因此,乡村工业污染值得关注,也必须得到良好解决。
二、行为选择的概念界定
环境抗争是指个人或家庭在遭受环境危害之后,为了制止环境危害的继续发生或挽回环境危害所造成的损失,公开向造成环境危害的组织和个人或向社会公共部门作出的呼吁、警告、抗议、申诉、投诉、游行、示威等对抗性行为。现有研究表明这些抗争行动具有以下重要特征:第一,基本上是体制内行为,即主要是利用而不是撇开,更不是排斥国家及其附属机构进行抗争。第二,基本上是个体行动,而不是集体行动。第三,这些行为都是围绕特定事件而发生的,不是连续的、习惯性的行为。
而沉默即是村民对自身的受害现状没有意识,或者有所意识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去改变这种现状。
三、国内主要的研究视角
(一)国内学者关于环境抗争的分析
农民的行为选择课分为抗争和沉默两大类。虽然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分析,但是农民是否进行抗争及其抗争的程度仍需放入具体的环境进行讨论。
从生态意义上的文化层面来看,环境抗争指环境或生态问题引发的维权行为,是与社会正义问题紧密关联的集体行为。有学者据此从生态认知革命和生态文化自觉这样两个概念方面对我国农村的环境抗争状况进行实地考察研究。认为农民的环境抗争过程正是当地农民对污染危害的认识扩展到一个综合认知的过程。除此之外,社会科学在研究环境问题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到地方性文化在环境抗争中的特殊意义及地方性文化与我国农民生态环境意识的连接。
运用费孝通先生在提出的“差序格局”的概念,指出人们在遭受环境危害时的行为与其社会经济地位、社会关系网络规模和关系网络的疏通能力有关。该理论认为,一般状况下,一个人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社会关系网络规模越大或势力越强、关系网络的疏通能力越强,对环境危害作出抗争的可能性就越高,反之则选择沉默的可能性越高。并且社会经济地位和社会关系网络对环境抗争的影响确实是相对独立的,相互之间不存在完全重合的关系。同时,对处于地方情境下的环境抗争尤其是农民环境抗争进行细致、深入和动态的微观展现非常重要。
借鉴德国社会学家贝克提出的风险社会学的概念,从风险社会的视角分析了我国农村环境受损群体的产生机制、风险承担机制以及面对风险环境受损群体表现出来的抗争行为。该理论认为,是制度的偏差导致了环境受损群体的产生,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承担了环境污染所带来的生存风险(生存环境恶化)、发展风险(赖以生存的土地失去就业功能),而面对环境污染的抗争行为属于农民对风险的应激反应。
从知识和权力结构的社会学角度,有学者认为农村环境污染的过程伴随着农村传统文化被外来工业文化替代。在这一过程中,农村的知识逐渐让位于外来的知识,农村的权力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外界的力量在农村取得了越来越强的支配权力。知识和权力的转移正是导致农村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社会行动论的理论角度,使用“社会行动”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学概念透视中国水污染问题,分析社会制度、历史文化对水污染这一不当社会行动的影响,并结合了深层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也有学者指出,大多数底层阶级对改变宏大的国家结构和法律缺乏兴趣,他们更关注的是使制度的不利降至最低。
通过构建环境控制系统及环境政策发展逻辑阶段理论,结合当地环境治理的经验,有学者认为要重建工业社会中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必须在经济系统中建立环境控制系统及其干预,形成强有力的环保集群以促进环境问题在经济系统中的内部化。
(二)农民行为选择的文献综述
农民的行为选择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从目前的相关研究来看,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1.传统文化习俗对农民行为选择的影响。不同的人类群体在与自然界长期相处中形成了各自的生产习惯和生活习俗,以适应、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曾有学者指出西方世界的生态危机是与基督教有关联的。中国的环境问题自然也有中国自身的历史根源。例如,传统的生育观念、传统的宗族制度、甚至是传统的风水观念,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抗争的方式和抗争的激烈程度。在农村开发以前,农村社会有自己的知识体系,现在这些知识经常被称为地方知识。在有关少数民族的研究中,许多地方知识被重新发掘出来,并被认为在环境保护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无论是个体的行动,还是群体的作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情景之中发生的,同时也受到社会规范的约束。农民环境污染中的行为选择深受法律法规和当地相关制度影响,农民的社会行动也嵌于社会制度之中。
3.农民环境污染的行为选择受到了利益表达机制的影响。正如张玉林教授所说,当环境污染造成了严重损害之后,村民最初的反应是向当地的环保部门进行举报,也可能是与企业直接交涉。不过,交涉通常得不到有效回应,而当在地方上的信访也得不到预期结果之后,希望会被寄托在省城或北京的高层权力机构。利益表达机制的完善与否深刻影响着农民的行为选择。 4.在现代精英理论的创始人帕雷托那里,真正的精英并不是泛指各个领域中较有才能的人,而是特指那些直接或间接在政治上对民众起着支配、统治作用的人。乡村精英往往因其文化、经历、见识和谋略而在当地具有一定的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在不少情况下,他们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村干部。
5.此外,经验也对农民行为选择产生重要影响。环境领域与社会领域通过人及其行为而发生关系。不论是他人经验抑或是自己的经验,对农民的行为选择都会起到借鉴作用。成功的抗争经验对其有推动作用,反之,失败的抗争不利于其抗争行为的发生。
6.农民个人认知水平对于其对环境污染的行为选择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地老百姓对环境问题的认知有一个从无到有、不断增强的过程。费孝通老先生曾说“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建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连手发展的共处原则。”加拿大环境社会学家约翰·汉泥根也认为环境问题的成功建构必须有科学权威的支持和证实,另外,拥有科学普及者是重要的。
7.当人们在物质上富有,生存的威胁不存在时,人们对未来的生命预期和生活质量越来越看重,健康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财富。也就是农民拥有越多的个人资本,对农村环境要求越高,并且反映问题的能力越强,对于乡村工业污染的抗争就会越明显。
四、结语
每个学者在研究农民在乡村工业污染中行为选择的时候都选取特定的某个角度对农民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深入浅出,有理有据,但稍显不足。在我们对于本课题的研究中,将具体、全面地研究农民在乡村工业污染中农民的行为选择影响因素,从农民自身和外部环境两大类分点,尽可能全面地针对农民在乡村工业污染中农民的行为选择进行分析,了解为了应对工业污染对自身日常生活的影响,村民的现实行为选择以及影响村民做出相应行为选择背后的深刻原因。
本课题借鉴国内学者诸多理论,进一步探讨在农村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农民行为选择呈现出的新特点,新趋势,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依据,为新农村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景军.认知与自觉:一个西北乡村的环境抗争.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9.
[2]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
[3]冯仕政.沉默的大多数:差序格局与环境抗争.中国人民大学学.2007(1).
[4]罗亚娟.乡村工业污染中的环境抗争——东井村个案研究.学海.2010(2).
[5]乌尔里希·贝克著.何博闻译.风险社会.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6]吴新慧.农村环境受损群体及其抗争行为分析.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3).
[7]王晓毅.沦为附庸的乡村与环境恶化.学海.2010(2).
[8]陈阿江.水污染的社会文化逻辑.学海.2010(2).
[9]Scott,The Weapons of the Weak:Everyday Forms of Peasant Resistance.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85.
[10]舩桥晴俊著.程鹏立译.环境控制系统对经济系统的干预与环保集群.学海.2010(2).
[11]马戎.必须重视环境社会学.北京大学学报.1998(4).
[12]White,Lyn,Jr,1967,The Historical Roots of Our Ecologic Crisis,Science,Vol.155,No.3767:pp.1203-1207.
[13]张玉林.环境抗争的中国经验.学海.2010(2).
[14]应星.草根动员与农民群体利益的表达机制.社会学研究.2007(2).
[15]唐国建,崔凤.论人类的环境行为及其可选择性.学习与探索.2010(6).
[16]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17]约翰·汉泥根著.洪大用,等译.环境社会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8]陈燕.有限的环境抗争[.法制与社会.2010(11).
[19]江永红,马中.环境视野中的农民行为分析.江苏社会科学.2008(2).
关键词:工业污染;行为选择;影响因素
作者简介:王冠,本科,南京农业大学社会学系,研究方向:社会学;谢菁菁、王玮,南京农业大学。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06-201-02
一、前言
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国家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李干杰在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说:“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形势严峻,污染排放总量大,工业污染、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加剧,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的污染防治和环保工作到了必须要抓的时候。”可见农村环境问题已被提上日程,刻不容缓。农民作为生存主体,在环境污染面前有着最深刻的感受,他们对乡村环境污染的关注和参与程度直接影响到乡村环境的治理状况,同时也影响到乡村经济、社会、政治、资源、人口的可持续发展。虽然不同的村落因为工业发展的程度不同,环境污染的程度不同,村民行为选择不同,但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都不同程度地对村民日常生活产生了切实的影响。因此,乡村工业污染值得关注,也必须得到良好解决。
二、行为选择的概念界定
环境抗争是指个人或家庭在遭受环境危害之后,为了制止环境危害的继续发生或挽回环境危害所造成的损失,公开向造成环境危害的组织和个人或向社会公共部门作出的呼吁、警告、抗议、申诉、投诉、游行、示威等对抗性行为。现有研究表明这些抗争行动具有以下重要特征:第一,基本上是体制内行为,即主要是利用而不是撇开,更不是排斥国家及其附属机构进行抗争。第二,基本上是个体行动,而不是集体行动。第三,这些行为都是围绕特定事件而发生的,不是连续的、习惯性的行为。
而沉默即是村民对自身的受害现状没有意识,或者有所意识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去改变这种现状。
三、国内主要的研究视角
(一)国内学者关于环境抗争的分析
农民的行为选择课分为抗争和沉默两大类。虽然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分析,但是农民是否进行抗争及其抗争的程度仍需放入具体的环境进行讨论。
从生态意义上的文化层面来看,环境抗争指环境或生态问题引发的维权行为,是与社会正义问题紧密关联的集体行为。有学者据此从生态认知革命和生态文化自觉这样两个概念方面对我国农村的环境抗争状况进行实地考察研究。认为农民的环境抗争过程正是当地农民对污染危害的认识扩展到一个综合认知的过程。除此之外,社会科学在研究环境问题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到地方性文化在环境抗争中的特殊意义及地方性文化与我国农民生态环境意识的连接。
运用费孝通先生在提出的“差序格局”的概念,指出人们在遭受环境危害时的行为与其社会经济地位、社会关系网络规模和关系网络的疏通能力有关。该理论认为,一般状况下,一个人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社会关系网络规模越大或势力越强、关系网络的疏通能力越强,对环境危害作出抗争的可能性就越高,反之则选择沉默的可能性越高。并且社会经济地位和社会关系网络对环境抗争的影响确实是相对独立的,相互之间不存在完全重合的关系。同时,对处于地方情境下的环境抗争尤其是农民环境抗争进行细致、深入和动态的微观展现非常重要。
借鉴德国社会学家贝克提出的风险社会学的概念,从风险社会的视角分析了我国农村环境受损群体的产生机制、风险承担机制以及面对风险环境受损群体表现出来的抗争行为。该理论认为,是制度的偏差导致了环境受损群体的产生,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承担了环境污染所带来的生存风险(生存环境恶化)、发展风险(赖以生存的土地失去就业功能),而面对环境污染的抗争行为属于农民对风险的应激反应。
从知识和权力结构的社会学角度,有学者认为农村环境污染的过程伴随着农村传统文化被外来工业文化替代。在这一过程中,农村的知识逐渐让位于外来的知识,农村的权力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外界的力量在农村取得了越来越强的支配权力。知识和权力的转移正是导致农村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社会行动论的理论角度,使用“社会行动”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学概念透视中国水污染问题,分析社会制度、历史文化对水污染这一不当社会行动的影响,并结合了深层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也有学者指出,大多数底层阶级对改变宏大的国家结构和法律缺乏兴趣,他们更关注的是使制度的不利降至最低。
通过构建环境控制系统及环境政策发展逻辑阶段理论,结合当地环境治理的经验,有学者认为要重建工业社会中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必须在经济系统中建立环境控制系统及其干预,形成强有力的环保集群以促进环境问题在经济系统中的内部化。
(二)农民行为选择的文献综述
农民的行为选择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从目前的相关研究来看,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1.传统文化习俗对农民行为选择的影响。不同的人类群体在与自然界长期相处中形成了各自的生产习惯和生活习俗,以适应、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曾有学者指出西方世界的生态危机是与基督教有关联的。中国的环境问题自然也有中国自身的历史根源。例如,传统的生育观念、传统的宗族制度、甚至是传统的风水观念,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抗争的方式和抗争的激烈程度。在农村开发以前,农村社会有自己的知识体系,现在这些知识经常被称为地方知识。在有关少数民族的研究中,许多地方知识被重新发掘出来,并被认为在环境保护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无论是个体的行动,还是群体的作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情景之中发生的,同时也受到社会规范的约束。农民环境污染中的行为选择深受法律法规和当地相关制度影响,农民的社会行动也嵌于社会制度之中。
3.农民环境污染的行为选择受到了利益表达机制的影响。正如张玉林教授所说,当环境污染造成了严重损害之后,村民最初的反应是向当地的环保部门进行举报,也可能是与企业直接交涉。不过,交涉通常得不到有效回应,而当在地方上的信访也得不到预期结果之后,希望会被寄托在省城或北京的高层权力机构。利益表达机制的完善与否深刻影响着农民的行为选择。 4.在现代精英理论的创始人帕雷托那里,真正的精英并不是泛指各个领域中较有才能的人,而是特指那些直接或间接在政治上对民众起着支配、统治作用的人。乡村精英往往因其文化、经历、见识和谋略而在当地具有一定的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在不少情况下,他们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村干部。
5.此外,经验也对农民行为选择产生重要影响。环境领域与社会领域通过人及其行为而发生关系。不论是他人经验抑或是自己的经验,对农民的行为选择都会起到借鉴作用。成功的抗争经验对其有推动作用,反之,失败的抗争不利于其抗争行为的发生。
6.农民个人认知水平对于其对环境污染的行为选择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地老百姓对环境问题的认知有一个从无到有、不断增强的过程。费孝通老先生曾说“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建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连手发展的共处原则。”加拿大环境社会学家约翰·汉泥根也认为环境问题的成功建构必须有科学权威的支持和证实,另外,拥有科学普及者是重要的。
7.当人们在物质上富有,生存的威胁不存在时,人们对未来的生命预期和生活质量越来越看重,健康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财富。也就是农民拥有越多的个人资本,对农村环境要求越高,并且反映问题的能力越强,对于乡村工业污染的抗争就会越明显。
四、结语
每个学者在研究农民在乡村工业污染中行为选择的时候都选取特定的某个角度对农民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深入浅出,有理有据,但稍显不足。在我们对于本课题的研究中,将具体、全面地研究农民在乡村工业污染中农民的行为选择影响因素,从农民自身和外部环境两大类分点,尽可能全面地针对农民在乡村工业污染中农民的行为选择进行分析,了解为了应对工业污染对自身日常生活的影响,村民的现实行为选择以及影响村民做出相应行为选择背后的深刻原因。
本课题借鉴国内学者诸多理论,进一步探讨在农村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农民行为选择呈现出的新特点,新趋势,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依据,为新农村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景军.认知与自觉:一个西北乡村的环境抗争.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9.
[2]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
[3]冯仕政.沉默的大多数:差序格局与环境抗争.中国人民大学学.2007(1).
[4]罗亚娟.乡村工业污染中的环境抗争——东井村个案研究.学海.2010(2).
[5]乌尔里希·贝克著.何博闻译.风险社会.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6]吴新慧.农村环境受损群体及其抗争行为分析.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3).
[7]王晓毅.沦为附庸的乡村与环境恶化.学海.2010(2).
[8]陈阿江.水污染的社会文化逻辑.学海.2010(2).
[9]Scott,The Weapons of the Weak:Everyday Forms of Peasant Resistance.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85.
[10]舩桥晴俊著.程鹏立译.环境控制系统对经济系统的干预与环保集群.学海.2010(2).
[11]马戎.必须重视环境社会学.北京大学学报.1998(4).
[12]White,Lyn,Jr,1967,The Historical Roots of Our Ecologic Crisis,Science,Vol.155,No.3767:pp.1203-1207.
[13]张玉林.环境抗争的中国经验.学海.2010(2).
[14]应星.草根动员与农民群体利益的表达机制.社会学研究.2007(2).
[15]唐国建,崔凤.论人类的环境行为及其可选择性.学习与探索.2010(6).
[16]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17]约翰·汉泥根著.洪大用,等译.环境社会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8]陈燕.有限的环境抗争[.法制与社会.2010(11).
[19]江永红,马中.环境视野中的农民行为分析.江苏社会科学.2008(2).